据DIGITIME报导,目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已经普及,但怎样通过硬件设备将人工智能呈现出来仍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全球量产商用智能眼镜技术方案提供方佐臻集团(JORJIN Group)董事长梁文隆认为,AR将会是AI的入口,而通过AR将AI的成果以3D可视化呈现,穿戴式近眼显示智能眼镜将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人类的学习模式当中,70%依靠眼睛,所以眼镜可以最直接的向人体传输资讯。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目前主攻医疗与工业应用领域的佐臻智能眼镜。蔡腾辉摄
微型化为利基
1997年成立的佐臻集团(JORJIN Group)以无线通讯模组(Wi-Fi、BT、FM、GPS、ZigBee、SiP Module)和无线系统应用模组(Wireless AP Module)方案设计开发及服务起家,目前海峡两岸工程团队超过150人,主要以微型化科技的多元发展为核心理念。梁文隆表示,传统企业涉足物联网十分不容易。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梁文隆表示,能够将芯片做得够小,才有办法发展智慧眼镜。蔡腾辉摄
然而,事业发展就是要向前看,要能提出5年、10年之后的市场发展预测。因此,佐臻涉足智能眼镜的故事,可以从6年前与美国、日本厂商合作开发智能眼镜说起。与国外公司合作智能眼镜,梁文隆表示前后花了很多时间在场域应用等概念沟通。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将上游的IC结构设计微型化,进而搭载于智能眼镜等多种应用硬体上,现在已经供货给Vuzix、Sony、Epson、Hitachi等跨国知名大厂。
4年前,人数80人的佐臻集团开始全力开发AR与VR技术应用。梁文隆自豪地说,现在佐臻集团的AR智能眼镜产品与应用技术在全球有领先优势,能提供软硬件、云平台和多领域应用服务,并且认为未来2年之内,AR主要市场都还会是B2B的市场。
2015年佐臻集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翊视皓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Top Smart),为很多知名企业及品牌的智能眼镜提供解决方案服务。Top Smart与中科院物联网研发中心合作,共同发起成立智能眼镜产业联盟(SGIA),在上海成立智能眼镜产业基地(SGIB),基于资源整合“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智能眼镜”的使命,致力于提供简便易用之各式高性能模块化智能眼镜与智能穿戴整体解决方案,协助客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设计开发投入、生产制程门槛,利于快速产品化及提高良率以降低生产成本,于发展进步飞快之电子产业中扮演桥梁与整合者角色,透过专业化之SiP(System in Package)及SoM(System on Module)服务,让客户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各自之行业领域应用专长与市场需求之满足,减少重复劳动以及提升创新效益。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目前市面上智能眼镜虽然种类繁多,但是能够实际投入B端行业中应用的并不多,体验效果、应用软件不足是一方面,无法量产也是一大瓶颈,虽然作为方案提供方的Top Smart在市场上并没有自有品牌的智能眼镜,但是市面上主流智能眼镜品牌背后都有我们的支持。Top Smart不只是做样机,其所支持的客户也已大批量出货并正在经历商用考验,同时还根据工业、医疗等不同行业领域应用场景特性、应用人群的具体业务诉求,定制化设计与服务。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Top Smart智能眼镜解决方案在各领域应用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人类与AI合一契机,AR智慧眼镜将成突破口]()
Top Smart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
产业脉动与时机成熟
在智能眼镜研发切入过程当中,「时机成熟」也是梁文隆相当强调的一点。将电脑与眼镜结合的概念,要在理论、知识、技术、市场接收度都逐渐成熟的现在做,才有大成功的可能。虽然人类眼睛从出生就开始撷取环境资讯,但要将光、机、电、硬体等多重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要让使用者都能快速上手使用,这都必须静心等待市场时机。
梁文隆表示,与AR相比,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也称做Hybrid Reality。透过3D影像与多元应用,确实增进了信息的深度与互动。MR包含了AR以及增强虚境(Augmented Virtuality;AV)。相对于AR是将虚拟讯息迭加在现实环境中,增强虚境则是将真实讯息加入到虚拟环境里。比方说,玩赛车游戏时,可透过游戏手柄感应重力,也将现实世界中才有的重力特性,加到游戏里,用来调整或控制赛车的方向。
MR就是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混合在一起,产生全新的视觉化环境。使用者眼睛所见到的环境当中,不但包含了现实的物理实体,也包含了虚拟讯息。更重要的是必须实时呈现。较为知名的MR产品包含Magic Leap以及微软的Hololens。
其实现在的软硬体技术都已经很不错,梁文隆认为,不该陷在规格竞赛的泥淖当中,反而应该要多进行跨产业之间的人员交流,深刻了解产业的痛点与需求,才能创造产业价值。因此,透过技术、概念、需求整合,提供客制化的商品,将会是物联网企业迎接新世代挑战转型,相当重要的策略方针。